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余涛 摄
11月11日,在黄冈市推进创新创业行动新闻发布会上,一组组数据印证我市推进“双回双创”工作成效:
全市签约楚商及关联项目443个、协议投资总额1207亿元,其中楚商直接投资占比近50%;
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2.1万个;
落地校友回乡投资项目39个,投资总额31.88亿元;
校外创业导师达到25人,建成校企联合实验室5个;在全省“双回双创”大赛斩获1金1银6铜佳绩。
“我们已梳理出黄冈籍或曾在黄工作的楚商2528人,录入黄冈籍外出务工人员信息160余万条,联系黄冈中学、各县(市、区)高中及在黄高校毕业知名校友488人、黄冈籍两院院士13人。”发布会上,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郭金城说,目前有100多位回乡创业兴业的楚商、务工人员、校友和高校师生典型为家乡代言。
开展“双回双创”工作是落实省委“支点建设”战略部署的生动实践,是黄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下一步,市委社会工作部将聚焦市场关切和服务保障,以“四个一”为抓手,持续在统筹推进、宣传引导、精准对接上发力,深化拓展“双回双创”工作成果。
郭金城介绍:“我们将编印一套政策汇编、开展一轮集中宣传、开展一次系统调研、组织一轮集中对接,通过线上+线下广泛推送宣传,让政策精准直达各类服务对象。通过建立‘点对点服务——意向收集反馈——一对一包保’闭环管理机制,广泛收集回乡投资创业意愿,让广大楚商、返乡人员和高校师生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
立体赋能,为校友企业引进“牵线”
“在推进校友企业引进、高校师生双创和项目落地服务等工作上,如何将全市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发展优势是关键。”发布会上,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程揭秘了答卷。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推动——召开全市教育系统“校友回乡”工作推进会议,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各地各校细化工作责任,制定实施方案,形成“县市区教育局主要领导抓总、分管领导抓细、股室协同落实”和“高校党委主责、处室主导、学院主体、专业主推”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各县市区学校成立校级工作专班,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的工作网络。
织密校友网络,夯实基础——系统梳理历届校友信息,建立动态更新的校友信息库。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收集校友信息超2500条,覆盖教育、医疗、企业、科研、金融等多个领域。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校友联络群等平台,定期发布家乡发展动态、政策解读及校友事迹。利用节庆假日等校友集中返乡契机,组织开展论坛、座谈会、走访联谊等活动,增强情感联结,激发校友回乡兴业、反哺桑梓的热情。
培养双创生力军,多措并举——加强导师队伍建设,选聘优秀校友、创业专家参与大学生创业培训。坚持以赛育人、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联合融媒体平台宣传一批成功孵化案例,发挥模范引领、辐射的作用。
精准因材施策,助力创业——发挥校内双创基地、双创导师和政策扶持作用,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评估、工商注册等一站式服务,常态化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指导、项目诊断、创业大讲堂、创业沙龙等活动。推动高校组织申报双创扶持资金和创新创业项目实施。目前,在黄高校大学生创办项目66个,自主创业372人。
推动成果转化,服务发展——加强平台建设,促进成果落地转化。建成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促进产业需求与人才资源对接落地。建立校友回馈通道,宣传捐赠典型,鼓励校友反哺母校。全市累计接收校友捐资逾1700万元。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产业对接。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定期向校友企业推送技术合作清单,推动校友项目与本地产业链深度融合。
洪程介绍,目前全市已落地校友回乡投资创业项目39项,累计投资金额达31.88亿元。
市教育局秉承“汇聚校友力量,驱动地方发展”的核心逻辑,将每一个回归的校友、每一次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都凝聚成助力支点建设的强大动能。
在机制保障上,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组织与平台建设、优化服务与激励机制,构建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双创双回”工作持续有效,深度融入支点建设。
在人才培养上,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全市在校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100%覆盖,通过构建全覆盖的教育体系和实践平台,全面提升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在资源转化上,着力将校友资源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效益。通过促进项目与投资落地、推动科技与产业对接、强化人才与智力支撑,引导校友资本活水反哺家乡、优质项目落地家乡、企业总部回迁家乡。
“校友回乡工作要常抓不懈。”洪程表示,继续整合校友资源,完善校友信息管理体系,及时发布项目信息和载体资源,以信息互通带动资源共享合作。同时充分发挥县一中等优质生源基地的桥梁作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与本地产业对接。强化全程指导,保障项目落地见效。完善校友项目跟踪与服务指导机制,定期走访调研,精准提供政策咨询,及时帮助解决建设投产中的瓶颈问题,推动项目落地。
此外,在高校师生创新创业保障上,市教育局将持续发力,实施高校“创新创业名师工作室”创建工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各校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年度教学计划。推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同时,吸纳学生深入企业、科研一线,开展科研创新实践锻炼,推动行业企业发布“需求清单”,促进师生精准对接市场。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校早期项目投资,为创新创业项目注入持续动力。健全创新创业激励体系。支持高校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多轮驱动,为楚商回乡“搭桥”
10月28日,黄冈市“楚商回乡”暨金秋招商推介活动在黄州举行,现场集中签约70个产业项目,涉及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绿色船舶、文化旅游等产业,协议投资额超800亿元。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规模推进楚商回乡工作要求,以乡情、亲情、友情为纽带,开展系列以“楚商回乡 共建支点”为主题的招商活动,动员吸引一批在外黄冈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全面推进资本活水反哺家乡、优质项目落地家乡、企业总部回迁家乡,为支点建设注入黄冈动能。
“在项目引进上,我们取得了显著突破。”发布会上,市招商服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景平说,截至目前,全市直接或间接签约的楚商相关项目有443个,协议总投资额超过1207亿元,其中楚商直接投资的比重接近一半,实实在在地推动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扎实基础工作的开展。市招商服务中心利用春节、五一等重要时间点,主动走访联系重点楚商1800多人次。通过系统摸排,搜集整理了全球范围内黄冈籍企业家和高管信息2528条,建成动态信息库,实现了省市县三级数据共享,为后续精准招商打下了基础。
楚商归巢,离不开头雁的引领。在市招商服务中心的积极推动下,张国雄、喻鹏、占金锋、李亮等一批返乡投资的楚商代表,多次被省市媒体关注报道。省政府的《政务要情》4次刊发了相关经验做法,湖北卫视还推出了专题宣传,在社会上营造了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
“我们在政策、机制、平台和服务方面下功夫,楚商回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张景平道出了在推进楚商回乡工作中的“制胜法宝”。
政策方面持续优化。出台《黄冈市推进楚商回乡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每年引进项目200个以上、投资额超500亿元、当年开工率30%以上的目标,全面动员企业家回乡投资,全力推动资本回流、项目回归、总部回迁。今年10月,联合市工商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商会组织发挥招商引资作用的实施办法(试行)》,由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表现突出的商会给予奖励,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
联络机制不断强化。落实“一对一”上门走访,关心楚商及其家人;在南京、广州等地建立人才工作站,凝聚在外黄冈籍人才;推行“市级领导+部门+商会”包保服务机制,覆盖全国25家异地黄冈商会。同时聘请了周达、汪潮涌等19位“招商大使”,以及王振、孙会国等8位“城市合伙人”,共同助力黄冈发展。
平台搭建更加有力。持续打造“聚力支点、企聚黄冈”招商品牌,今年已举办各类招商活动430多场。组织楚商参加湖北樱花节、健博会、楚商大会等重大活动,薛敏、张国雄、陈良刚、余亚军、文涛等黄冈楚商代表在省级、国家级平台发声,有效提升了黄冈的知名度。
服务保障全面升级。编制投资指南精准推送,推行“一网通办+楚商专窗”极简审批;慰问楚商家属364人次,开通医疗“直通车”,提供“保姆式”服务,努力营造“投资有保障、干事有舞台”的一流环境。
“服务楚商回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张景平表示,作为牵头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将持续压实责任,抓好落实。
进一步优化全流程服务保障。让服务走在需求前面,全面落实对商会的激励政策,及时兑现奖励,落实“一名包保领导、一个服务单位、一个服务专班”机制,全程跟踪解决项目落户中的难题,让回乡楚商真切感受到“愿来、能留、发展好”。
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围绕“2+2”富民强县主导产业,高频次组织招商推介会、项目对接会,搭建更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重点产业项目加速签约落地。
进一步强化项目落地实效。对已签约未转化的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建立台账、明确节点、压实责任,全力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真正把合作意向转化为发展动能。
政策扶持,为返乡创业者“筑巢”
实验室的恒温环境下,数万瓶珍稀药材克隆苗正茁壮生长。通过植物克隆技术,金钗石斛、杜鹃兰等10余种大别山道地药材的繁育已不再是难题。
这是陈小野扎根家乡后带来的变化。2019年,他毅然辞去广东的高薪工作回到浠水,创办了湖北小野生物科技公司,并联合6位生物学博士,租用废弃板房建起了乡村实验室,专注于中药材良种的培育工作。
如今,这座扎根乡土的“中药材兵工厂”已马力全开,以中药材良种“1+N”,即1个研发中心加N个育种基地,发展500多亩育种大棚,年育良种6000万株,技术全国领先。
陈小野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创业期间,他曾因暴雪压垮大棚损失近200万元,但政府为他伸来援助之手。“人社部门服务靠前,落实了就业创业政策,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回忆过往,陈小野仍感激不已。
这正是我市为返乡创业人员精准施策的真实写照。
“创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先锋说,当前全市返乡创业正处于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产业转移窗口期、人才回流爆发期。在返乡创业政策扶持上力度更大,发布了“六贴一惠”“贷、扶、返、降、奖”等12项政策,打出贷款、补贴、降费“组合拳”,提供真金白银支持。
贷款、补贴、降费“组合拳”具体包括哪些?张先锋解释,主要分为“六贴一惠”和“贷、扶、返、降、奖”等12项政策。“六贴一惠”指的是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和入驻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补贴和企业吸纳重点群体税收优惠。“贷、扶、返、降、奖”指的是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稳岗返还、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劳务品牌领军企业奖补。
“这12项政策都是真金白银,如创业担保贷款可为小微企业提供最高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个体工商户也有最高30万元的贷款扶持,力求覆盖创业者从初创、成长到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企业降本增效、稳岗扩岗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张先锋说。
10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686笔20.4亿元;为2.6万家企业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稳岗返还资金2.5亿元;发放就业创业培训补贴2.6万人3346万元;已兑现创业补贴、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5700万元,有效缓解创业初、中期缺少资金问题。
外出务工人员是家乡发展的宝贵资源。今年以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市返乡创业正在逐步显现“大规模、系统性”的良好态势。
在联动机制上,形成“党委政府重视,社工部门统筹,人社部门牵头,行业部门协同”的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更加有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返乡创业工作,市委书记李军杰批示要求各县(市、区)把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市政府把推动返乡创业列为市长“一号工程”。市长刘洁先后在乡村、在高校现场召开返乡企业问需会,面对面解决土地、人才、资金等问题;市政府印发《返乡创业重点任务清单》,一揽子解决返乡创业实际困难;人社系统召开全市人社局长返乡创业现场会。
在氛围营造上,重点推进一库、一图、一册、一牌、一栏、一窗、一员、一园、一站、一视频的“十个一”任务,氛围更浓厚——
建立市县两级返乡创业重点企业库,入库企业达600家;市县绘制了返乡创业服务地图;编制返乡创业典型名册,已梳理创业典型200多个;设置人社服务专员公示牌,为200多个创业项目提供专员包保服务;制作返乡创业政策宣传栏,12项返乡创业政策统一发布;规范返乡创业服务窗口,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中心创业窗口全覆盖;建强基层人社联络员队伍,3500多位联络员就近联络,让回乡创业有处问、有人理、有人管;做实返乡创业示范园,11个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新增入园企业100多家,正在申报荆楚返乡创业园区(街区)2个、荆楚归雁项目15个;建好驻外乡情联络站,36个站点将创业服务延伸到省外;发布创业宣传短视频,10月起推出“返乡创业·冈好有你”典型人物系列短视频7期,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吸引了一批咨询量、订单量。
创业的热情在黄冈大地上持续高涨,一个个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拔节生长。
截至目前,全市新增返乡创业市场主体2.1万个,其中,个体工商户中占比较高的行业分别为零售/便利店25.4%、餐饮服务占比16.7%、美容/养生占比9.4%、农业/水产养殖9.3%、建材/五金8.1%;企业中占比较高的行业分别为建筑/劳务28.9%、电商/贸易27.1%、机械租赁15.3%、农业/养殖11.4%、装饰/广告7.9%。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鲁娜 通讯员 郭斯
编辑:汪泽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