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公益之光携爱与希望同行

7月12日,麻城市人民医院门诊大厅内,几位身着红色志愿服的学生穿梭忙碌:或在导诊台旁介绍科室、指引方向,或在自助机前协助挂号、缴费。他们构成了夏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其中最小的志愿者年仅11岁,在母亲影响下,正利用暑期参与医院志愿服务。

在大别山中段南麓的麻城市,有一群人15年如一日,创新开展公益行动,闯出了一条“公益造血”循环发展之路。

爱之星火 汇聚成光

2010年夏,一场“救助魏霞”的爱心接力赛席卷麻城,无数善意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支撑着魏霞与病魔勇敢斗争,让人们看到公益凝聚的巨大力量。

同年秋,有感于魏霞事件想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的江炼武在百度贴吧麻城吧里发起了组建“麻城义工”的倡议书,激起广泛回响。当时,在学校当老师的陈丽霞联系上他,与同为老师并从事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周继英、朱红烨相约着在线下碰面,着手建立一个正规组织将网络上这群志同道合者凝聚在一起。

次年3月,14位义友共同出资2300元成为义工联合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开始利用周末时间开展环保和敬老等领域的志愿服务活动。经过不懈努力,正式在麻城市民政局注册为“麻城市志愿者协会义工联合会”,成为麻城首家合法民间公益社会组织,2018年12月“麻城市义工联合会”完成独立法人注册。

义演扬名 本土破圈

2012年,在麻城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麻城义工联成功举办了一场“爱心传递 真情你我”的募捐义演晚会,为麻城留守儿童打开了一扇“温暖之窗”。

“当时义友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活动办得很成功,爱心人士纷纷踊跃捐款,最终筹集善款十万余元。”回忆起那场晚会,陈丽霞依然能够感受到晚会现场的火热氛围,义友们激动地将当时身为会长的她高高抛起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在麻城这片红色土地上有这样一个组织凝聚着这样一群人,越来越多的企业找到他们奉献爱心,越来越多的受困者通过熟人网找到他们寻求帮助,义工联成为捐助者和受助者之间的桥梁纽带。

项目驱动 向外合作

随着义演晚会的成功,义工联的捐资助学项目正式拉开了序幕,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2015年在麻城团市委的帮助下,麻城义工联成功与武汉乐善助学平台对接,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作为一个信息中转站,他们帮助寻找麻城本地需要帮助的困境儿童,而“乐善助学”则帮助寻找爱心人士,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直至受助人完成学业。

截至目前,项目共资助学生830余人次,转赠助学资金100多万元,生活学习用品不计其数。此后,麻城义工联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链接全国公益力量,与外部公益慈善组织和麻城民政部门合作日益紧密,公益领域不断拓宽,受益群体持续增加。如壹基金的“温暖包”“儿童服务站”“儿童平安课堂”等项目,服务全市少年儿童;湖北省慈善总会的“扶你一把”“童享阳光”“慈善医疗众筹”等项目则关注农村老人、困境学生、因病致贫等多个群体。

创新求变 探索发展

外部资源的不断涌入,让麻城义工联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疫情之后,他们就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创新采用“公益+商业”的模式,创办“墙上饺子馆”,既能让爱心人士随时公益、随手公益,又能解决联合会的资金筹集难题。

2021年,义友们共同出资2万余元开办的“墙上饺子馆”开业,倡导进店的爱心人士吃一碗捐一碗,将捐赠意向贴上墙,以这样的捐赠形式,帮助生活困难群体能免费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2023年对接上腾讯公益基金会的“关爱环卫工人”项目后,将每月的19日定为“关爱环卫工人日”,邀请城区和乡镇的环卫工人来店免费吃水饺。

但随着饺子馆的盈利,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墙上饺子馆”将盈利的资金用于服务更多的人,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公众的质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饺子馆传递自己的爱心,捐赠的“饺子贴”逐渐贴满了店里的墙壁。

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微光,每份善意都能找到安放的归处。麻城市义工联用“公益+商业”的模式破解造血难题,借跨区域合作拓宽公益边界,在社区治理的末梢、乡村振兴的一线、敬老爱幼的现场,那抹跃动的“志愿红”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成为城市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黄冈市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朱秀 郭玲 丁龙

编辑:龚丽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